您当前的位置:聚焦 >  >> 正文
颜宁谈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20 多位同学,没有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

时间:2023-07-12 07:23:49    来源:美辑科研

7 月 8 日,著名生物学家、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新发布的一条微博,称她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人,基本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有些还发表过不止一篇学术论文。

在常规问答之外,颜宁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假设时间来到 10 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但结果:

"20 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 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还没想过这种问题 ",这也在学术圈、特别是科研新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图源:颜宁微博 @nyouyou

微博文中颜宁表示:我反思了一下是不是针对本科生问这个问题太早了,但总期待着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讲—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么?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过去几个月与年轻 PI 们聊天最常说到的主题之一:你们有这么好的起点和支撑条件,一定要 dream big & aim high!没必要只到文献里寻找你的科学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大多已经不是真正原创的了;也不要总是循着你之前 PhD 或博后实验室的方向、套路走下去;不给自己设限制条件地到大自然里、临床中、社会上去观察,你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有好问题。

图源:颜宁微博 @nyouyou

2019 年,颜宁教授发起、由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的 "2019 Women in Science" 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她谈到了读博的经验:

谈到博士该怎么读的问题时,颜宁认为: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外的一个项目中,研究生的人数相对是比较少的,另外,我觉得在国外,至少在普林斯顿是把学生当宝贝的,学生很多都是很任性的。

你看我本人就是一个很张扬、很傲娇的性格,虽然性格本来就有天生的因素,但也因为在普林斯顿,我从一开始就是被当成一个年轻科学家在对待,在那里我觉得很受尊重,我也不怕跟导师或系里其他教授进行学术争论,这让我的个性一直保留得很好。

但对比在国内,我觉得学生会乖一点,我需要很费劲地告诉学生说,你要学会吵架,你不要什么都信,你不要再盲从权威,不能受了委屈也不敢去说什么(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把一点小事当大委屈)。简而言之,我认为你要为自己负责。

颜宁教授

至于读博的目的是什么?

至少在我们实验室,我常说读博的目的并不是去发篇 paper,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你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跟你将来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你在博士期间受到能力训练、思维训练,以及这些训练对性格的养成却非常重要。我真的认为不要说什么 " 三岁看老 ",至少我的很多性格是在读博期间慢慢成型的,所以还是那句话:你要为自己负责,不要因为一些条条框框把自己压得太委屈,这是我对读博的一个建议。

同时,颜宁也指出:科研并不存在一个年龄的黄金期。

她信手拈来几个反例:施一公教授最重要的工作——剪接体,是 45 岁以后做出来的;Brian Kobilka 得诺奖的成果是在 50 岁以后做出来的。

她认为虽然年龄越大记忆力可能会受损,但另一方面,当年龄增长,联想能力、视野也会跟着增长,确实人在一定年龄之后,有很多牵扯精力的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比如孩子的问题、学而优则仕等等,但那并不是由生理决定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在 2022 年 8 月博士生开学典礼上致辞谈及" 如何成为一名博士生 ":

而更具体的,如何学会创新,如何学会与未知相遇,向未来提问,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为人类社会服务?施一公给同学们四点建议。

首先,要勇敢地走出安全舒适区。舒适、安全、可预测……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接受这张网无处不在的保护。但是,要做一流的科研,你们要有勇气撕破这张安全网。创新与风险永远是相伴相生的,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也是探险家。你们需要有野心、有胆量,不回避挑战和被挑战,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为天下先!唯此,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抵达前人未至之境。

其次,要不惧特立独行。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超前的思想、革命性的发现难免与根深蒂固的认知冲突,在很长时间内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情况司空见惯。作为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志在究天人之际,揭示对人类和自然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创造影响世界未来的核心技术。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希望你们有做少数派的心理准备,定乎内外之分,徜徉于科研的逍遥之境。

第三,要善于合作。做科学的少数派,并不意味着单枪匹马踽踽独行。事实上,当你进入到真正的科研世界,会不断品尝到与同好探讨、智力激荡带来的乐趣。当今的科学突破越来越多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合作,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和云谷校区充分考虑了学科交叉的理念,特意为大家设计了多处和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等待大家去探索,希望你们能敏锐地捕捉住每一次头脑风暴带来的灵感。

最后,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那一瞬间带来的愉悦妙不可言,但在那些个为数不多的时刻到来之前,可能我们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这是科研的常态。科学演义里的传奇故事往往强调天才、强调灵感,却忽略了灵感背后的长期坚守和非凡的时间精力投入。

关键词: